青少年艺术人才综合素质测评
发表于:1 浏览次数:次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悠久的圊种。晋写下过最灿烂篇章。线描艺术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工笔画的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论文网 /7/view-13114921.htm
“线从它出生第一天起,可以说就是人的主观创造。”(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线与骨就像音乐的起起伏伏,有着耐人寻味的舞动的节奏美感和韵律享受。
线条的完美,是一个中国画家成功的关键。线条不仅有粗细、长短、曲直的不同。而且有表情和情感。要表现出不同线条的质感、力度和情感。首先要求线条要灵活,要有动感,线与线之间的连接不要太紧,甚至有断续、有空白;其次,控制中锋用笔;第三。要有长短、粗细的变化。同时,线要有画得有“折”、“直”、“方”的变化。有软硬、虚实的对比,还要表现出不同物象的质感。线条的质量不仅是写生的关键,也是中国画创作的永恒的追求。
我国历代工笔画大师(如:吴道之、李公麟)所创造的线描艺术精品至今仍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典范。)翻开中国绘画史的第一页,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根根厚朴而纯粹的线。从上古时期的陶器图案到汉代画像石刻与帛画,线条或执重,或飘逸,都让我们从中直接读取到一幕幕人性斗争与愉悦的场景,线描是人类最原始、最简洁也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造型手段,是工笔画基本的成图要素,是它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是历代艺术家长期创造,探索积聚而形成的艺术精华。一幅优秀线描作品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平静的心态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是区分东西画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画艺术的精髓所在。
线描是中国工笔画的生命之线。它是从生活、精神文化中生发而成的。通过它可以构成可视的境象和形体。以单纯的墨色变化和用笔以及丰富的线条来塑造形体,刻画形象,体现质感,表现空间的线描是开掘意境最基本的技巧,是造型的基础,它对创造空灵流动富有韵律节奏的中国画的形式美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造型艺术中,“以线存形”的艺术要求很高,因为它需要用线去塑造物象的形,还要着意于对象的主要结构和与之相协调的形式构成。
白描线审美的关键。在于中国传统绘画写实与意象并举的造型观念,“以线存形”可以在线的起落顿转,连绵断续方面给人以情感的信息。其一,线具有表现功能,“形”――物象的结构和轮廓;“质”――物象的体量和质感;“光”――阴阳向背的转折以及墨色虚实的变化,最后是线意的情感与心理表达;其二,是对线组合形态的考究,线的旋律与节奏感。线的主宾位置摆放。点线的分布与疏密的组、编、线的动静走势与结构直到线性的想象与象征性的发挥。
拿工笔人物画来说。“以线存形”利用人物身上轮廓的切割,形体起伏结构穿插、衣纹走向、发须排列等有造型意义的“线”去描绘塑造人物的形体和动态。线以疏密塑造体积结构的视觉边缘,以虚实塑造空间以加强表现精神的手段,以紧劲、连绵突出自身,追求整体,线以势充分表现线的节奏、动势和运动感。
线的运用,如书法、有起笔、运笔、收笔。起笔肯定有力,运笔自然流畅,收笔要力送到底。用笔:有中锋、侧锋、中锋见力,侧锋见拙。中锋画人,侧锋画山石,以突出人,中、侧锋兼用则活。如人物衣纹,贴肉处有中锋,不贴肉处适当用点侧锋,山石亦然,用笔可顺,可逆,顺笔流畅,逆笔拙劲,侧锋逆笔,更显拙劲,中锋转逆笔,亦见道劲。线的呼应,来回运笔自然呼应。
线的组织,要有疏密,疏可跑马,密不能插针,贴肉处,如肩、胸背、臀处宜少用线用中锋。腰、手、足转折处,即不贴肉处宜多用线,适当用几笔侧锋。画皮肤,线宜细圆有弹性,画衣纹线可略粗、方。线要有粗细、长短、浓淡、干湿、快慢、虚实的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中国绘画语言含有书法性,“书画同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具有特有的线法、线性和线意,线成为书与画共同的语言。引书法的用笔规律入画,中国画笔法有描、皴、劈、染等,而线描仅是笔法的一种,其动作可以“行、停、提、按、缓、疾、回、转”等,线描的这些运行动作会使线条产生奇妙而无穷尽的变化,古人因此创造出“十八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蟥描、钉头鼠尾描、撅头钉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曹衣水纹描、枯柴描、减笔描、蚯蚓描”。细而莹润的铁线可以表现人物面部和肌肤,有细腻丰满之感;棱角毕露的折芦描画衣纹体现布料衣纹厚重的质感;游丝描画蓬松的须发;钉头鼠尾描表现隆起的肌肉,不同质的物体以不同的线描去表现。体现了变化中统一完善的造型美。线条以其功力、变化、形态、形象的变化与线条语言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寻求个性特征。特别在线的力量上,讲求“骨法用笔”,古人日“骨气形似,皆本与立意而归于用笔”、“用笔须尽气力,笔力劲健,风格则可高举”。画史所载第一位绘画大师曹不兴的作品就有“一人白画”之题,之后魏晋南北朝的名家如卫协、张墨、戴逵、宗炳,直至唐、宋、宗教壁画,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八十七神仙卷》都是我国艺术水平精湛的线描瑰宝。线描是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基础,骨法用笔,一张画没有线如没有骨,是立不起来的。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古代画家将线条称作骨线。中国绘画非常重视笔线的力度。所谓“圆笔中锋”、“珠圆玉润”都是对一幅画主干线条的严格要求,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需一气呵成。“如锥画沙”、如“高山坠石”、“如屋漏痕”、“骨法用笔”是技巧、是观念、是对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作者的骨气、风范、理想、修养和品格。线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纯净、清灵。具有书卷气、古典风,继而会让人从精神境界中得到安详、优雅、圣洁、守一的熏陶。如“恺之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细观之六法皆备――其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吴道之――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等等。白描仅以一条线的功夫“打天下”,一条线的功夫高深与否。决定了一件作品的艺术水平。
线是艺术家心灵表述的特定语言方式。是艺术家心潮涌动的表现。画家的感情和思维会通过线畅流到艺术形象中,使艺术形象具有了情感和精神。是艺术家对客观物品一种高度概括、提炼、抽象的思想成果。又可以说,线是艺术家心灵表述的特定语言方式,是艺术家心潮涌动的表现。线既然是艺术家的主观产物,那么它就随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而动。看上去线是造型物化,其实质是表心,是艺术家通过这一单纯、诚实的艺术手段,对自然、对社会、对主客观世界直抒胸臆,“随心所欲”。张扬自我。此外,画家的感情和思维会通过线畅流到艺术形象中,使艺术形象具有了情感和精神。古人张彦远评说尉迟乙僧用线:“小则用笔紧劲”。“大则洒落有气概”。近人鲁迅曾说“唐人线画”是“流动如生”,“空实如明快”,这些都是对“线”在意义上的评价。
线的人文价值,正缘于这种本质。
一幅优秀线描作品的创作,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平静的心态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社会上浮躁、功利风气盛行的大环境下,借助线描这一中国最为传统、最具综合性修养的艺术形式和广大工笔画家共同探讨,如何审视、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的营养:特别是如何克服这个时代特有的浮躁风气,对于工笔画的艺术创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工笔画的线描因其独有的审美价值和高度形式美感呈现出诱人的艺术魅力,并将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夺目的光彩。使得中国画成为世界艺术园林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上一篇:国画不以费时多少论优劣
下一篇:浅谈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创造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31960号-2